说起黄褐斑,很多小伙伴苦不堪言
皮肤显暗淡,连化妆也无法完全“隐形”,真让人发愁!
这星星点点的斑,非常影响颜值···
有网上做过功课,或者找医生开药过的小伙伴,应该对「氨甲环酸」,「氢醌」不陌生了,但可能对两者的祛斑作用机制和原理不太了解,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两者的区别。
氨甲环酸又名传明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衍生物,属于抗纤维蛋白溶解剂,用于产后止血。随着广泛应用,人们后来发现了它有个有趣的副作用——美白淡斑。
氨甲环酸的美白效果十分显著,祛除黑斑的功效比维生素c高约50倍,是果酸的近10倍。是目前治疗黄褐斑的常用药物。有多种给药方式:比如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
氨甲环酸的美白原理,主要是通过竞争性阻断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色素合成;同时抑制纤溶酶的活性,改善皮肤炎症和血管扩张,达到祛除色素斑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2% ~ 5%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4周。局部使用刺激性比氢醌小,不良反应包括红斑、干燥、脱屑等。适用于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黄褐斑。
氢醌,又称为苯二酚,在治疗色素性皮肤病方面知名度很高。
作为经典的脱色剂,美白淡斑效果极强!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黄褐斑,对日光性黑子、雀斑、炎症性色素沉着等疾病均有作用。
氢醌,作为强悍的美白大师,黑色素狙击手,所到之处黑色素“片甲不留”!
主要机制原理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来减退皮肤黑色素,同时还能增加黑色素的降解和抑制黑素细胞 DNA 和 RNA 的合成,并能使黑素小体退化。它的浓度越高相应的脱色效果越好,皮肤刺激反应越大。
氢醌的美白效果虽然好,但由于它的作用方式,类似于“毒杀”黑色素,且效果过于激烈,所以氢醌在中国按照处方药统一管理,比如常见的千白氢醌乳膏(2%氢醌乳膏)。护肤品原料应用上,早在2015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就把氢醌列入禁用清单。
此外,氢醌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口服会有明确的中毒反应。副作用也极为明显,过量使用的话,对皮肤,粘膜都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者损害肝脏的皮肤功能。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氢醌不安全,但很多人又对它的美白效果爱不释手,于是也开发了各种氢醌的衍生物,比如——熊果苷,保留了氢醌的大部分“功力”,同时刺激性也少了很多,稳定性更高。
总的来说:氨甲环酸和氢醌,两者各有优劣势,可协同作用。
相较于氢醌,氨甲环酸更温和,对于改善黄褐斑合并有皮肤敏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改变更有优势,对皮肤屏障更友好。
氢醌,对治疗以黄褐斑为代表的「色素沉着」效果显著。为黄褐斑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常用浓度2% ~ 5%,通常每晚使用1次,治疗4 ~ 6周可有明显效果。
氢醌和氨甲环酸的使用并不冲突,把握好指征可以协同使用,效果1+1>2!
想要淡化黄褐斑,避免反弹。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3点:
1.防晒。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会诱发或加重黄褐斑。黄褐斑有明显的「夏重冬轻」的情况,也侧面说明了日光照射对黄褐斑的重大影响。所以防晒是淡斑第一步,如果你的防晒没有做好,大概率导致其他工作都是无用功,防晒需要贯穿黄褐斑治疗的整个过程。
2.修护皮肤屏障。皮肤屏障受损,不仅让皮肤本身的黑色素无法正常排出,也因为容易收到紫外线的伤害,刺激皮肤产生更多的黑色素。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炎症→色素沉着→黄褐斑的发生。
3.祛斑美白产品坚持用。有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兼有抑制色素、抗炎、抗氧化、抑制血管增生及恢复皮肤屏障的祛斑美白类护肤品对黄褐斑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外用祛色素制剂。长期坚持使用还可降低复发率。
建议用含氨甲环酸,甘草提取物、左旋维C、4-N-丁基间苯二酚、白藜芦醇、谷胱甘肽、鞣花酸、桑叶提取物、芦荟素等成分的美白类功效性护肤品,可以有效地改善黄褐斑症状。
– END –
#以上护肤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治建议,具体情况需要由皮肤科医生诊断。
原创文章,作者:mollydoc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llydoctor.com/archives/106